引起直肠息肉的原因是什么

直肠息肉

1个回答

写回答

smkmercury

06月23日

+ 关注

“直肠息肉”是一种肛肠外科疾病,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患者为此烦恼不已。所以我们要靠专业治疗的手段来打败它。不过,要想打败“直肠息肉”还得先来了解一下该疾病形成的原因,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治病的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直肠息肉”是一种直肠良性肿瘤,是直肠粘膜覆盖着肿物,呈一个小的结节状粘膜隆起或为大的带蒂的肿物,通常为一个,少数为多个,如果许多息肉聚集直肠或涉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息肉是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的结果;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这样的息肉很容易恶化。

一、病因复杂,其发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组织结构异常:如幼年性息肉,即是错构瘤性息肉。

2.基因遗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病人往往有家族性发病史。

3.感染:受影响部分息肉可由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直肠黏膜,由肠道炎性病变扩散而导致息肉。如肠道结核、肠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二、病理上常将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特定的病理如下:

1、管状腺瘤:最常见,多数为单个,有蒂,直径一般在1厘米以下,在肠黏膜表面隆起如米粒或黄豆大,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颜色接近正常黏膜,软;大腺瘤如樱桃或草莓,表面有浅槽或分叶状,颜色暗红,较少癌变。镜下形态可有不同程度改变,轻者为轻度腺体增多,上皮细胞没有异常,重者腺体明显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及染色也呈不典型改变,核分裂增多,进一步发展出现腺体细胞多形性,间质浸润,即被认为是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2、绒毛状腺瘤:也可以称为“乳头状腺瘤”,绒毛状、菜花状突出于黏膜表面,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瘤体质地柔软,广基无蒂,体积较管状腺瘤大,镜下绒毛状突起呈分支状,形成一个细长乳头状花冠肿物。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90%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容易发生癌症。

3、幼年性息肉:也可以称为“先天性息肉”,属错构瘤性息肉,10岁以下儿童是一个主要的发病群体,有70%~80%发生在直肠,多为单发,小于1厘米,青春期后会自然消失。

4、炎性息肉既是“假性息肉”:在大肠炎性疾病的再生与修复阶段,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罗恩病、肠结核、血吸虫病等。常为多发,无蒂、体积较小,直径几乎不超过5毫米,是它的特点,颜色多较浅。有的亦可以有蒂,病程较长时可增大至几厘米。镜下见腺体变长伴有腺腔内反折,形成锯齿样外观。核分裂活性增加仅仅见于基底部,上皮细胞具有不明显的位于基底的细胞核、胞浆丰富,充满黏液。表面上皮下的基底膜增厚,表面上皮呈微乳头外观。增生性息肉(化生性息肉),往往发生在直肠,多在40岁以后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

5、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形遗传性疾病,大肠内布满息肉状腺瘤,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有非常高的癌变倾向,多发生在12岁以后。

小编将“直肠息肉”发病原因叙述的这么详细,您一定对“直肠息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吧,“直肠息肉”患者,需找到自己的发病原因,再对症治疗,这样有助于病情更快的康复。我们也得预防,尽量避免可能导致本病的事情发生,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3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