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IGA抗体阳性患癌几率不大,只有极少数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我国3~5岁儿童的EBV抗体阳性率达90%以上。幼儿受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青春期发生原发感染,约50%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病毒可从口咽部排出达数周至数月。少量的EBV在口咽部继续发生低滴度的增殖性感染,这种持续感染的状态可保持终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和鼻咽癌。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见于青春期初次感染EB病毒后发病,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炎、脾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大量增多。急性期后,低热、疲劳可持续6个月之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预后良好。极少数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如有免疫缺陷,预后更差;
2、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又称伯基特淋巴瘤。多见于5~12岁儿童,发生在中非等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病变特点为肿瘤常发生于颌骨、颅面骨、腹腔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颌骨和眼眶的肿瘤在局部生长,侵蚀破坏附近组织,造成面部畸形。肿瘤发生于腹腔,常形成巨大肿块,并可累及腹膜后淋巴结、卵巢、肾、肝、肠等。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可侵犯脑膜或压迫脊髓。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及EB病毒检测也有助于辨别及鉴别辨别;
3、鼻咽癌
鼻咽癌是与EB病毒密切相关的一种常见上皮细胞恶性肿瘤。EB病毒主要通过感染人类的口腔上皮细胞和B细胞,整合到宿主细胞DNA中,阻止受感染细胞的凋亡,同时激活其生长,引起鼻咽癌。多发生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鼻咽癌的活检组织可检出EB病毒的DNA及核抗原,其血清中亦含有较高滴度的EB病毒特异的VCA-IgA或EAIgA抗体。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