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腹部手术切口中,经腹直肌切口是最为容易发生切口疝的,因为腹壁下各个肌层、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走行多为横向,纵行的切口必将这些横行纤维切断,而缝合时,缝线极为容易在这些纤维中脱落,已缝合的组织又受着肌肉横向的牵扯而导致切口哆开。
除了上述解剖原因外,手术过程中操作不当,例如违反无菌原则,或者术后护理不周,均可能导致切口无法获得一期愈合,增加切口疝发生的可能性。
当手术切口处逐渐膨隆,形成肿块,并且处于站立位或用力时,肿块会愈发明显,而平躺于床上或者腹部放松时,则肿块变小或消失。如果是较大的切口疝,会感受到腹部的牵拉感,患者通常还会有消化道的症状,例如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等表现。
在对患者的体格检查中可以看到切口瘢痕处的肿块,通常直径在数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若疝内容物达到皮下,则可在切口疝见到肠型和肠蠕动波,轻触后可闻及肠管蠕动的咕噜声。将肿块复位后可触及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缘。
1、切除切口疝表面原本的手术瘢痕;
2、显露出疝环,在其边缘分清个组织的解剖结构;
3、将疝内容物回纳后,在无张力的情况下拉拢疝环,逐层缝合健康的腹壁组织。
对于较小的切口疝,以上的手术步骤较为容易做到,如若切口疝较大的情况下,疝环边缘无法在无张力情况拉拢对齐,即使勉强修补,也难免会出现切口疝复发,这种情况下则需要高分子人工修补材料或者自身筋膜组织进行修补。
切口疝的治疗费时费力,对患者也是一种伤害,因此所有外科医生在手术的过程中都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也会加强护理,来减少可控的高危因素,降低切口疝的发病率。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