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的别称

2个回答

写回答

1、宦官,史书上称为寺人、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太监内竖、公公、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寺人亦作侍人。《周礼》谓天官冢宰所属有寺人,为宫中侍御之宦官。春秋时各国都设置。掌王宫中女御和女奴的戒令,在王后的路寝设五人。

2、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较高的内监就被称为“太监”。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为宦官代名词了。

3、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太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多种别称,这些别称反映了太监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太监别称:

1. 宦官:这是太监最常见的别称,泛指在宫廷中服侍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侍从。宦官一词源自古代,指的是被阉割后在宫廷中服务的男性。

2. 内侍:内侍是指专门在宫廷内部服侍皇帝和后妃的太监。他们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及宫廷内部的事务管理。

3. 太监总管:这是对太监中地位较高者的称呼,通常负责管理其他太监,并直接向皇帝或皇后汇报工作。太监总管在宫廷中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4. 太监长:太监长是对太监中职位较高者的尊称,通常负责管理某一特定部门或事务。太监长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

5. 太监官:太监官是指那些在宫廷中担任官职的太监,他们可能负责管理宫廷的财政、礼仪、外交等事务。太监官在宫廷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6. 太监侍从:这是对太监中较低级别者的称呼,他们主要负责服侍皇帝和后妃的日常生活,如端茶倒水、打扫卫生等。

7. 太监杂役:太监杂役是指那些在宫廷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太监,他们可能负责搬运物品、打扫卫生等杂务。

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太监在宫廷中的不同职责和地位,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太监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和态度。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