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民喜欢饮茶是从神农时代便开始,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佛、道家思想的精华。那么,在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与茶文化有何关联呢?一起和小编来看看吧。
茶树生长在山野之中,察山川之灵气,得天地之精华,具有独特的察性,被人们视为“草木之灵者”而备受钟爱。身为灌木,默默生长在山野丘陵,寒冬不凋,四季常青,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云遮雾罩,绿色的叶片总闪耀着光亮。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使人提神醒脑而不过度兴奋以至迷惘、狂躁。“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早在唐代,裴汶就已经在《茶述》中如此评价茶叶;而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心灵味,本自出山原。”可见,出自山原的茶叶,天然具备精清、浩洁、雅静的品性,微寒、味醉的特性,与一般烈性饮料大不相同,饮后会使人更为宁静、冷静、闲静。因为茶叶对人类文明进程所发挥的作用,曾被誉为“智慧的静穆”。
饮茶的这种效应,也体现在茶艺操作的过程中,使得茶艺也具有同样的功能。这一现象自然会引起儒家的注意和重视,因为与其学说思想有共通之处。
一、中国茶道与儒、释、道三教精神的联系
反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基本上是由儒、释、道三教精神及其影响组成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与走向。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渗透到茶文化,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其中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禅,从茶中体昧苦寂的同时,在茶文化中注入佛理禅机;道家强调人在品茶时要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而儒家则是以茶作为沟通自然与心灵的契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契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与和谐心境。表面看,中国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与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灯孤寂,要在明心见性;道家茗饮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儒家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无论意境和价值取向都有着各自的独特色彩。这种表面的区别确实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上是以儒家的中庸为提携。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茶道的影响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佛诸家的精华而成,而儒家思想是其中的主体,处于主导的地位。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它的特点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可以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了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这种哲学思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茶艺表演中追求的是一种平和、雅致的状态,与儒家思想的“中和”理念不谋而合。
此外,儒家重视礼仪规范,而茶道中的一整套礼仪程序也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茶会或茶道表演中,宾客之间的礼让、主客间的交流等都体现了儒家的礼仪精神。
儒家的“仁爱”思想也体现在茶文化中,即通过品茶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友谊。茶被视为一种能够沟通心灵的媒介,符合儒家“仁爱”理念中的人际关系理想。
在古代中国,儒家学者常以茶作为待客之物,不仅因为它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也因为它是一种体现谦和、尊重和待客之道的方式。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使得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