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决定三国鼎立

2个回答

写回答

Ph baby

03月14日

+ 关注

中国的历史非常精彩,其中三国是饭后谈论最多的。因为小说《三国演义》,这段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隔壁的王大爷,楼下的理发店,小学生小明,聊起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吐槽滔滔。

三国演义

那时候上初中,沉迷《三国演义》,放不下,经常熬夜看书。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诸葛亮。看了他的一系列操作,这个人简直就是神仙,他心里很佩服。但小说就是小说,哪里有神话,哪里就远离真实的历史。另外,看小说容易陷入情节,无法把握整个历史脉络。

简单总结一下三国历史,就是从三分天下到天下统一的过程。这里最令人兴奋的是,世界分为三部分。东汉末年的三次战役,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场著名的战役中有两场使用了火力攻击。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这三场战役。

官渡之战

在谈这场战争之前,先说说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历史上,末代王朝有一个特点:国家腐败,人民悲惨。农民没有吃的喝的活不下去,自然会造反。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加上国家大旱,导致粮食歉收,无奈戴黄巾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顺便说一下,元朝末年爆发了一场农民起义,起义者头上戴着红领巾,被称为红领巾起义。

农民起义的成功是罕见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的局限性。第一,缺乏训练远远达不到正规军的战斗力。二是小农思想,没有战略思维和长远规划。黄巾起义持续了四年,平息后,残存的各方势力分散在全国各地,不时制造事端,令东汉朝廷十分头疼。为了消灭黄巾余孽,朝廷决定让宗室或重要官员担任地方高官,他们在自己的地方拥有军政大权。这些地方高官在镇压黄巾余孽的同时,趁机越做越大,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比如河北的袁绍、禹岩的曹操、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朝廷软弱无力,无法控制地方势力,军阀混战愈演愈烈。

曹操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封、郑四方”这句话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道义上占据主动,先后击败吕布和袁术。不久,袁绍打败公孙瓒,占领了整个河北省。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军队比马壮强大,他想继续向南扩张。曹操迁都河南许昌,河北袁绍准备南下。他们之间肯定有一战。这场决战就是官渡之战。

zf拥有的港口

曹操有两万大军。与拥有十万士兵的袁绍相比,他就像一条胳膊和大腿。两军交战期间发生了一件事。作为汉后的刘备,他不喜欢曹操挟持天子为人质,反叛曹操。有意思的是,刘备驻扎的地方就是当年刘邦起义的地方。刘备和袁绍联合起来攻打曹操。为了避免双方交战,曹操决定先和刘备交战,很快就占领了沛县。刘备彻底战败,关羽被迫投降曹操。

曹操非常重视关羽,时不时送来金钱美女,但关公被关公看中,不为所动,一心要找刘备。它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体。有的人比较懂事,有的人比较理性。关羽属于前者。经过曹操的情感攻势,他决定为曹操砍下几个敌人。关羽“武圣”的美名不虚。As soo

随着曹操、项羽杀死阎良,袁绍的军队失去了势头,但整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小夜曲》中曹操没有食物,袁绍有很多机会打败曹操。谋士建议袁绍派骑兵去攻打许昌,这样曹就不能互相照顾了。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聪明的计划。如果能够实现,改写历史也不是不可能。袁绍很自负,不听意见。这时,许攸的家人刚刚触犯法律,被袁绍逮捕,但没有人愿意受委屈。许攸一怒之下去找曹操。

听说徐有友是来避难的,没空穿鞋就跑出来迎接。从这里可以看出,谁能以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才态度赢得最后的胜利。袁绍军十万,粮草很重要。曹操已经烧了袁绍一次粮草,他应该吸取教训。

许由熟悉袁绍的情况,知道他的弱点,于是向曹操提出一个计划:攻打袁绍的粮仓——吴超。战争中往往只有一次机会。打不好就会全军覆没,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袁绍没有吸取教训,又犯了错误。曹操亲自率领5000骑兵攻打吴超,烧光了所有的粮草。袁俊将军听说吴超被破,粮草全无,军心动摇,便投降了曹操。袁绍的军队立即崩溃,七万多人被消灭。这一战,曹操实力大增,北方无人能与之抗衡。

赤壁之战

曹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统一北方后,为了统一世界,他准备带着军队南下。

这时,在南方,两个强大的军阀是荆州的刘表和东吴的孙权。官渡之战袁绍北

打败,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了刘表。在这期间,刘备不停地寻找人才,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典故。

一直以来,大家都只知道三顾茅庐,但是不太了解诸葛亮在草庐中给刘备讲了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隆中对》。这次对话直接影响了历史走向,对话的内容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当今天下大势,曹操在北方带甲百万,孙权占据江东,如果刘备能够占据荆州、四川,可以成就帝业;二是和孙权结盟,等待时机,从四川和荆州两路出兵攻打北方,可以称霸天下,恢复汉室。《隆中对》描述一个宏大的战略,同时具备可行性,刘备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占领了土地肥沃的四川平原,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在小说中,鲁肃总给人一种憨厚老实的感觉,特别是和诸葛亮比起来,这个人没什么大才。事实上,鲁肃同样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隆中对》七年之前,发生过另外一次同样著名的对话——《江东对》。不过这次是鲁肃和孙权之间的对话,鲁肃在对话中指出:汉室不能复兴,北方的曹操强大,不能硬碰硬;占据江东,趁北方混战,进攻刘表,占领长江天险,然后称帝,再考虑统一天下。这两次对话有两个共同点:曹操强大、荆州是必争之地。

赤壁古战场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兵20万南下。同年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刘表的继任者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只有两三万兵马,面对强敌压境,诸葛亮向刘备请求联合孙权一起对抗曹操。孙权有5万精兵,孙刘加起来才8万兵力,不足曹操的一半。孙刘联军后,和曹操大军在赤壁隔江相对。曹军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擅长水战,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曹操把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如同平地。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必须出奇才能制胜。周瑜的部下黄盖献计用火攻对付曹军,为了迷惑曹操,黄盖诈降,在伪装的船上装满柴草。诈降当天,东南风大作,点燃的伪装船冲向曹操的战船,战船和岸上的军营被烧,曹军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孙刘联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无力再战,只能退回北方休养生息。

夷陵之战

上面说到,在刘备和孙权的战略里,占领荆州是各自战略的重要一环。击败曹操后,刘备眼疾手快让自己人当上了荆州刺史,势力迅速壮大。当初,刘备借孙权的荆州暂时安身,趁机做大后,占领了天府之国成都和汉中,实力今非昔比,借的时候就没准备还,更别说现在了。

孙权没要回荆州,忍不下去了,趁关羽北伐,荆州空虚,派大将吕蒙袭击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同一年,刘备讨伐东吴。《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其实这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反复证明刘备三兄弟是忠义之人。桃园三结义的时候,可能三个人都异口同声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话,但刘备是个有抱负的人,从他称帝这一操作就看得出来,他要争霸天下。当皇帝的人都是有手段的,以忠义之名攻打东吴是为了师出有名,但这不是他的核心目的,重新占领荆州才是核心目的。师出有名是为了有利于攻打荆州。为什么刘备对荆州这么执着?上面说了,《隆中对》为刘备定下了兵分两路北伐的战略。现在占领了四川成都,丢了荆州,两路北伐的战略无法实施。为了北伐大计,刘备必然出兵东吴,诸葛亮也支持这次军事行动。

双方兵力在五万左右,没有小说上说的那么夸张。但刘备刚打下汉中没多久,是得胜之师,士气高涨,曹操都打不过我,还怕你孙权不成。刘备骄傲了,孤军深入到夷陵地区,战线拉得很长,粮草转运困难,士兵很疲惫。这一次,刘备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树林里扎营,吴军偷袭营寨,顺风放火,蜀军乱作一团,死伤无数。刘备几乎全军覆没,逃回白帝城,不久就死了。刘备死前托孤给诸葛亮,让他继续自己的北伐大计。此战蜀国实力受损严重,诸葛亮不得不放弃了荆州,转而和东吴和好,专心治理国家准备北伐。

顺便说一句,失去荆州后,诸葛亮先后5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粮草一直是个大问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四川虽然易守难攻,但想出去也很费劲。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还是没能复兴汉室,这里面既有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

结语

官渡之战后,曹操实力增强,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南北格局,北方无法继续攻打南方,南方的孙、刘开始壮大,刘备一系列征战后,占领成都、荆州、汉中要地,实力已经超过东吴,进入新的失衡状态。经过夷陵之战,蜀国实力削弱,蜀国和东吴达到了平衡状态。三次大战奠定了魏国、东吴、蜀国三国鼎立的局面。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三国演义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决定三国鼎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洞小编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yuguming

03月14日

+ 关注

三国演义中的三大战役通常指的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军在此展开激战。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则是公元208年,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击败曹操,阻止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三国鼎立的基础由此奠定。

夷陵之战发生于公元223年,刘备率军伐吴,但被孙权指挥的军队击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蜀汉元气大伤,也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趋向稳定。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