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感的存在,须以人的审美能力为前提。审美能力一方面包括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的颖悟能力。这说明审美是需要先天的感受基础的。耳聋不能欣赏音乐,瞎不能感受色彩。另一方面,审美能力还是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由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造就起来的。这尤其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 (2)美感的存在,须以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传承性。一个时代共同的社会文化氛围造就了具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每个人的审美心理,既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共同性,又体现了由个人气质、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造就起来的个性。 (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人对这个世界,可以有多重角度,多种态度。其中有纯客观的认知态度,有纯主观的实用态度。以松树为例,植物学家对它进行分类,研究它的生物特征,这就是一种认知态度,木材商人评估它的经济价值,便是一种实用态度。
美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多个逻辑因素。首先,差异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往往对新奇、与众不同的事物产生兴趣和美感。
其次,和谐性也是美感的重要来源之一。人们倾向于欣赏那些结构、色彩、形状等方面和谐统一的作品,这种和谐给人一种舒适和愉悦的感觉。
再者,对比也是美感的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视觉效果,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受到美感。
此外,关联性也是美感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如果能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产生关联,就更容易感受到美感。
最后,整体性也不可忽视。美感往往存在于整体之中,而不是单一的元素。人们在欣赏一件作品时,不仅要看到局部,更要看到整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美感。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