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类很常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只要是止血机制异常导致的疾病,都可以称为出血性疾病,出血症状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黏膜下及内脏。那么出血性疾病的危害都有哪些呢?
1、皮肤粘膜下出血。很多出血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皮肤和黏膜下出血,出血程度和部分与原发病的类型有关,可表现为出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和牙龈出血等。出血点主要分布在四肢,多表现为针头大小。血小板疾病、毛细血管扩张症很容易导致鼻出血,病情越严重,出血越频繁,出血量也越大。
2、深部组织出血。深部组织出血包括皮下出血、肌肉出血、关节腔出血等。皮下血肿较大时可引起疼痛,也可对周围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压迫,引发疼痛和功能障碍。关节出血多见于血友病,最容易发生出血的关节是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等。反复出血会导致关节畸形和严重功能障碍,危害性非常大。
3、内脏出血。内脏出血是非常严重的出血现象,主要表现为咳血、便血、血尿等,出血量比较大。内脏出血多见于重症血小板减少症和凝血因子缺乏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陷入休克,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类患者平时一定要随身携带治疗药物,避免受伤。
出血性疾病是一类很复杂的疾病,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以病因治疗为主。如果是血管因素导致的出血性疾病,可以使用路丁、维生素c、血凝片等药物。如果是血小板因素导致的,可以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必要时需输注血小板。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