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唐朝韩愈的《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2、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古音为dàn,今音为shí)。
6、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8、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9、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10、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11、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1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13、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创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
15、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16、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17、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18、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19、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杂说四·马说》。这篇文章是韩愈《杂说》系列中的第四篇,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间。韩愈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比喻,表达了人才难以被识拔的愤懑,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批判。
文章以千里马的命运为线索展开论述:千里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若无人赏识,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而伯乐作为识马之人,却极为罕见。韩愈借此隐喻社会中人才与机遇的关系,强调“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他进一步指出,统治者若不能以科学的方式选拔人才(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即使人才存在,也会因制度缺陷而被埋没。
这句名言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常被用来形容人才需要被发现和培养的困境。其核心思想与韩愈在《师说》《进学解》等文章中强调的“尊师重道”“因材施教”理念一脉相承,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阶层对人才选拔机制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伯乐”典故源自《战国策》,本指春秋时期擅长相马的孙阳(字伯乐)。韩愈将这一历史意象进行文学化改造,使之成为中国古代人才观的重要符号,至今仍在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被广泛引用。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