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风俗:羌族民间的行为规范

2个回答

写回答

1243817210

12小时前

+ 关注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有一套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探索与世间形成的一种习惯。其中占比例最重、影响最深远的就是尊老爱幼这样的道德规范了!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羌族自称“日玛”、“日表”或“如玛”、“尔玛”,属同一名称。“羌”属他称,从羊、从人,意为“西戎牧羊人”。历史上,羌族以养羊着称,故羌族与羊的关系极为密切,至今仍保留着供奉“神羊”的习俗。羌语属藏缅语系羌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南部方言行于茂县的凤仪、土门区、汶川县威州、绵池区、理县通化、薛城区;北部方言行于茂县沙坝、赤不苏区、松潘县镇江、热务区和黑水大部份地区及北川县。

各方言内又有若干土语,乃至相邻村寨间语音差异也较明显,故有“五里不同乡,十里不同俗”之说。公路沿线和接近汉、藏区羌民,一般都懂汉语或藏语。历史上,羌族由于无本民族文字,故羌区通用汉文。1989年,羌文创制工作步入正轨,目前已进入试行推广阶段。

羌族有敬老、好客、冠礼、尚武等良好的传统礼俗。?

羌族社会在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表现出对长者和老人尊重。过去凡婚丧节日聚饮咂酒时,都由最年长的人先致开坛词,说吉利话。随即开坛先饮,然后依长幼次序饮酒,虽寨首、团总、乡保长亦不在长者先。老人进屋,屋内的人要起立相迎让座。宴席由老人坐上位,待其坐定后,他人才能入座。路遇老人,必侧身让路,骑马遇老人,要下马行礼。群众性的歌舞时,也往往由老人领唱领舞。新中国建立后这一礼俗得到继承并发扬。?

羌族人民历来尚礼好客。有所谓“进门三礼:烟、酒、茶”一说,一些地区在贵客临门时要鸣枪欢迎,并邀亲邻陪席,共饮咂酒,演唱歌舞以助兴。客人在主家也不随意进侧房或上楼。

羌族风俗是羌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同时也是羌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载体,是羌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您可能还喜欢:

你所不知道的彝族肉食文化

羌族独特又搞怪的“咂酒”文化

独具魅力的汉族舞蹈文化

土族特色民俗活动:波波会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Zengyuting

12小时前

+ 关注

羌族的民间行为规范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老爱幼:羌族社会中,老人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受到极大的尊重和照顾;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体现了对未来的期望和关爱。

2. 互助协作:在农业生产方面,羌族人强调互助,如共同耕种、收割等,这种协作精神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加强了社区内部的联系和团结。

3. 宗教信仰:羌族重视其宗教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对祖先、自然神灵有着虔诚的崇拜仪式,这些仪式往往伴随着特定的行为规范,如在祭祀时保持肃静、遵循特定的仪式流程等。

4. 礼仪规范:在日常交往中,羌族人讲究礼仪,比如在长辈面前要保持谦卑、拜访时要送礼等,这些都是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5. 生活习俗:羌族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如婚嫁习俗、服饰文化、饮食习惯等,这些习俗也是其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羌族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