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居,历史悠久的毡房

2个回答

写回答

哈萨克族文化源远流长,当中记载着哈萨克族长期以来都是过着煮水而居的游牧生活,所以他们的民居就具有了便于游牧、容易拆卸的特点。这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他们席地而居,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民居——历史悠久的毡房吧。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

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哈萨克白宫”,俗称“哈萨克毡房”,不叫蒙古包。

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首先哈萨克的毡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没有天窗的;另外据说由于信仰的原因,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

哈萨克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这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

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哈萨克族的毡房,也被称为“圆顶帐”或“肯特”,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居所。它通常由木架和羊毛毡制成,具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暖性能,非常适合在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等地的严寒和酷暑环境中居住。

毡房的结构简单而实用,由几根木棍或者细长的树枝构成圆形的框架,然后覆盖上厚厚的羊毛毡。这种设计使得毡房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和搬迁,能够适应哈萨克族人民游牧生活方式的需求。

毡房内部的布置也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中心通常设有一个火坑,用于取暖和烹饪。火坑周围放置着毛皮床和各种家居用品,空间虽小,但功能齐全。在毡房的顶部中央,有一个可以通风的天窗,既保证了室内的空气流通,又防止雨水和融雪直接进入。

哈萨克族的毡房不仅是居住的地方,也是举行各种仪式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例如,重要的家庭聚会、婚礼以及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往往在毡房中进行。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为传承和发扬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