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各地都兴包粽子,根据粽子的包扎形式不同,可分为三角粽、四角粽、牛角粽等。但你听过有一种粽子叫枕头粽吗?在仫佬族,人们逢年过节都要包枕头粽,听这名字,你能想象出枕头粽是怎么样的吗?它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看仫佬族文化吧。
逢年过节,仫佬山乡家家户户都包枕头粽欢度佳节。传说,枕头粽是一群砍柴的壮家儿童传教给放牛的仫佬族儿童的。枕头粽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个就够了。
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几个小时,捞出晾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粽叶背面一层层地摊开约一尺多宽,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叶子围边,叠上一层叶子,铺放一层米,像谷围围谷子一样。最后用绳子绑紧牢,放进锅里边去煮一个昼夜。包枕头粽的季节在二月社日。
每逢佳节,仫佬族群众和当地的壮族人民一样,都有包大粽粑和冲糍粑的爱好和习惯。
仫佬人包的粽粑特大,每个5—6斤重,象大枕头,故称枕头粽。包粽时,先浸泡糯米几小时,捞干后放些碱水拌匀,然后把冬叶(即粽粑叶)背面一张张铺一尺多宽,层层加米到一定的高度,还放些在叶子围边,最后绑紧。有些地方,在米中间放上一些事先腌好的肉或拌放些豆类。粽放在特大的锅中煮上一天一夜即可。包粽的季节一般在二月社(春分前后),姑娘婚后第一次到夫家过节或生小孩后回娘家,家里都要包大粽粑相送。
仫佬族枕头粽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食品,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仫佬族聚居地区。这种粽子以其形状特别、制作工艺独特而著称,通常被制作成枕头状,故得名枕头粽。
枕头粽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糯米、绿豆、猪肉丝或鸡肉丝、香料等。制作时,先将糯米浸泡后捞出沥干,然后将绿豆煮熟捣烂,与糯米混合拌匀。接着,将猪肉丝或鸡肉丝用香料腌制入味,与糯米绿豆混合物共同搅拌。最后,将混合好的馅料装入粽叶中,折叠成长条形并卷紧,形成类似枕头的形状,再用绳子绑紧,放入锅中煮熟即可。
枕头粽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主要由糯米制成,富含碳水化合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同时,绿豆中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猪肉丝或鸡肉丝则为人体提供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香料则具有开胃健脾、调节肠胃的功能。
枕头粽不仅是仫佬族人民的传统食品,也是他们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仫佬族人民都会制作枕头粽来庆祝节日,同时也会将这种食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祝福和关怀之情。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仫佬族枕头粽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一些地方的旅游景点和特产店也开始销售这种传统食品,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仫佬族枕头粽的独特风味,感受仫佬族人民的文化魅力。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