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释义:
识:本义:知道;懂得。识,知也。——《说文》
厌:满足。
诲,说教也。——《说文》。
闻:接受。《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德:好的品行。
修:学习,锻炼,培养。修武之德。——《国语·晋语》
讲:(本义)面对面交谈。
徙,迻也。——《说文》
译文:
孔子说:“心里记得住,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我做到了多少呢?”
孔子说:“不追求好的品性,不讨论学问,听闻(仁)义(的事情)不做,缺点不能改正,这是我所忧虑的。”
解读:
前文说了成圣之方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采用这个方法时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接下来就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解释这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主要解释的是“信而好古”。
这个态度要求你有学习的能力、你有学习的毅力,你有学习的定力。这个态度反对你不追求美好,不追求学问,甚至懒得动,不改正缺点。所以,你初看这两句话放在这里,虽然能理解意义,但是放在这里的意义呢?我说的就是放在这里的意义。它是具体阐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
所以,要寻找“仁之方”就要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必须具体三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四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前文说过,你要行仁的第一步是什么?是不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仁。这个“知道”有什么含义。第一层是你能认识。比如,一个汉字,很多人认识,但是你要他写出来,他写不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在这个层次。第二层是晓得具体内容。那个认识的汉字也能背着写出来了。这就是完整的“默而识之”的意思。
学而不厌是自己应该有的学问之态度。不仅仅是想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把以前认为是错误的东西进行修正也是学的内容之一。总之,不满足于眼前已得的东西。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解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心得体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洞小编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孔子在学习上从不感到满足,在教育上也很耐心,从不厌倦地教导别人。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待学习和教学的态度,即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应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教学精神。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知识保持热爱和尊重。同时,教学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递知识的过程,作为教师或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教导,不因为学生的进度或自己的疲惫而放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勇于探索和尝试,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应该放弃。在工作中,如果有下属或同事需要指导,也应该耐心地传授,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共同进步。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总的来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