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这里以古印度文明而著称于世,但是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后,这个辉煌的文明就戛然而止。雅利安人不仅毁灭了古印度文明,而且还建立了影响深远的婆罗门教,它后来发展成为印度教,时至今日,成为在印度有着最广大的信徒的宗教。
印度教的影响力,已经融入到印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绝大部分人心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印度教影响,印度的童婚现象屡禁不止。该教的《摩奴法典》明确规定:“30岁的男子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
Part 1
《摩奴法典》
没错,就是用魔幻般的印度语写的《摩奴法典》,当然直接看印度语是看不懂的,有伟大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摩奴法典》在印度次大陆有长期深远的影响,先后曾有多家进行注释。
年代难以断定的《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全书凡十二卷,论及很多方面,而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维护种姓制度。它宣扬种姓起源的神话,论列各种姓的不同地位、权力和义务,规定依违种姓制度的奖惩,并以“来世”苦乐作为这种奖惩的补充。因此,《摩奴法典》作为维护剥削阶级高等种姓利益的工具,其所发挥的作用甚至是纯粹的法典难以比拟的。
《摩奴法典》目录(译)
Part 2
陋习:童婚
全球童婚现象
印度童婚是印度的一种婚姻习俗,是指印度低龄结婚的现象。
有人认为始于吠陀时期,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都有大量记载,并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经来之前可以结婚。
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处记载了童婚习俗 。
《梵天往世书》中甚至提到幼女4岁以后可以结婚 。
作为一种社会陋习,童婚在印度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具体出现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现在已经长达3000多年。在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女孩如果12岁还没结婚,是一件非常令人惊讶的事情。
印度的四从五德
印度嫁妆
印度婚姻习俗与我们不同,女孩出嫁时,需要准备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不过,女孩年龄越小,需要的嫁妆价值就越小,婚礼的仪式花销越少。对于很多贫苦人家来说,子女的婚礼花费,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支撑的负担,因此,男女双方父母都愿意孩子早早完成婚姻大事,这样省下一大笔费用,可以大大减轻家庭的负担。
童婚对年幼的女孩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也阻碍着印度的发展。早在1929年,印度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专门颁布了禁止童婚的《沙达法令》,通过报刊和张贴大型标语等方式,呼吁人们摒弃童婚这一陋习。然而,这种努力在几千年形成的观念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童婚陋习屡禁不止,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除了古老教规、重男轻女观念影响外,主要原因还是贫穷。
男权主义
20世纪30年代,印度有70%的妇女结婚年龄不到15岁。印度独立之后,这种情况依旧没有得到多大改善,到了1961年,农村还是有大部分女子不到15岁就结婚。
为此,印度在1978年颁布了《禁止童婚法》,专门修改了结婚年龄,将女孩的结婚年龄从15岁提高到了18岁,男孩子则从18岁提高到21岁。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童婚现象严重的状况,但是在一些山区和落后的农村,童婚依旧盛行不衰。
总体来说,童婚现象在印度的西部和中部这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比较盛行,尤其是西部的拉贾斯坦邦,是童婚现象最为严重的一个邦。印度科学家曾经在该邦搞过一个调查,结果触目惊心。调查表明,拉贾斯坦邦6-14岁的小学生中,有30%已经结婚,而在所有的已婚女子中,超过25%的人年龄在15岁以下。
Part 3
拉贾斯坦邦的童婚
十多岁,本该是无忧无虑花一般的年纪,但在印度一些偏远村庄,女孩到了这个年纪就可能被迫出嫁,由此开始儿童新娘的悲惨命运。在每年5月的结婚旺季中,印度数百个地方都在举行大型的儿童集体婚礼。许多父母在为10岁左右的儿女张罗婚礼,有的新娘甚至还在吃奶。
印度农村现仍盛行童婚。在拉贾斯坦邦的玛尔瓦尔地区,每年4月都要举行儿童集体结婚仪式 。这一天为阿卡蒂节 ,成千上万还在父母怀中的婴儿即与别家娃娃举行婚礼。这种婚礼和正常婚姻一样,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礼也和成年人的婚礼一样,3、4岁的孩童穿戴整齐 ,戴项链和手镯在大人指点下,绕“圣火”3圈 。尚不会走路的婴儿便放在金属制的大托盘里,完成各种婚礼仪式。
在拉贾斯坦邦,有一个被称为“阿卡哈蒂吉”的习俗,它已经延续了好几个世纪。在节日来临时,拉贾斯坦邦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在父母的操办下,完成了终身大事。女孩子中,有的只有四五岁,甚至还有正在襁褓中吃奶的婴儿,却在懵懵懂懂中,就做了别人的新娘。
Part 4
婚后的生活
按照习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11、12岁后去夫家,此后的命运就由夫家决定。她们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遭夫家指责和打骂。有的十几岁就做母亲。守寡的少妇不许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准参加任何娱乐活动。
嫁到夫家后,很多女孩子迎来的不是美好的生活,而是苦难的日子,她们小小年龄就失去了受到教育的机会,提前告别了童年,因为地位低下,往往承担着家里的脏活累活,夫家人稍不顺心,就会对她们非打即骂。更为凄惨的是,有的女孩四五岁出嫁,15岁就做了母亲,在花季年龄就得照顾孩子,这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
如果女孩儿很早结婚,婚后一两年怀孕了,开始生孩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然后过不了几年,她们的身体就会垮掉了,然后这些女孩儿的丈夫会对他们失去兴趣,转而去找其他女人,那些女孩儿们不得不带着孩子回娘家,一生的处境就会非常可悲。
Part 5
童婚造成的社会问题,在印度很多电影中都有反映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主人公赞恩最开始离开家,就是因为爸爸妈妈要把未成年的妹妹嫁人。
赞恩家里很穷,父母负担不起孩子的养育费用,赞恩就一直在打零工贴补家用,照顾弟弟妹妹。
小小的赞恩早就明白了生活的压力,特别害怕父母把妹妹早早地给嫁出去,但是11岁的妹妹懵懂无知。当赞恩看到妹妹来了月经初潮,他偷偷帮妹妹买卫生巾,洗内裤,不让父母发现这件事。
然而父母还是知道了,没过多久,有人来家里提亲,爸妈要把妹妹嫁出去了。
赞恩一气之下跑到男方家里准备杀了他,后来他因为持刀伤人逃走,经历一番波折,他被带到监狱,在监狱中拨打了电台热线,要状告自己的父母,生而不养,让孩子何以为家。
那些现在打算把女儿嫁出去的母亲,她们也曾是未成年就被父母嫁出去的女孩儿,她们也受尽苦难,就像《何以为家》电影中那位妈妈在最后的庭审中说的那样,她们已经那样苦难了,却没有人管,现在站在法庭上的这些人,又凭什么可以高高在上的审判她?
如果你正准备要结婚,推荐你手机安装【】APP,提供全国300+城市婚礼服务预约。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