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妈妈的心情说说 都是从孩子生病开始的

2个回答

写回答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当了妈妈后,你最糟糕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孩子生病的时候.

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妈妈的答案。

早上起来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熟人的妈妈崩溃了。

对不起,冉宝。妈妈没用!在你最需要妈妈的时候,她只能陪你哭,看着你焦头烂额的脸,她却无能为力。

这个朋友圈展示是三个小时前在凌晨3点.发布的

难过,又感同身受。

其实这种崩溃不止她一个人经历过。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在类似的深夜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失落。

女儿1岁多的时候,因为细菌感染发高烧,折腾了好几个不眠之夜。当时没有照顾孩子的经验,体温升到了38.5c,赶紧给女儿喂退烧药,一直给女儿量体温。

然而,每次测量温度,都是一个未知数。我女儿不配把温度计放在腋下。每次,她都要被哄着骗着。此外,水银温度计在冬天是冰冷的。贴完之后,她会忍住哭遍门槛。

最坏的情况是,我打破了温度计。当时怕孩子中毒,冬天抱着孩子在楼梯走廊蹲了两个小时。后来高烧不退,不得不一大早去医院。

那天晚上,基本上全家人都动员起来了,所有大人小孩都吃了苦头。

现在想想那天晚上的疲惫,不得不感叹菜鸟妈咪就是我自己。什么都不懂,做各种乌龙。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想,那天晚上我们女儿的高烧是不是没有退掉,因为我们在走廊里蹲了太久,然后感冒后就加重了。也是因为温度计坏了之后我再也没碰过水银温度计。

为了防止妈妈们再走同样的弯路,在今天的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我关于夜间宝宝发烧的应对措施和如何高效准确检测体温,的经历,希望能帮助正在带着宝宝“打怪兽升级”的妈妈们。

有些妈妈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特别注意夜间发烧的孩子的护理?

坦率地说,孩子生病并不可怕,但他们最害怕的是晚上发烧。相比白天的发烧护理,晚上照顾发烧的孩子,妈妈们遇到的问题是白天的两倍,每一个问题都是头疼的大问题。

单拿退烧降温来说,足以让人崩溃。

我的二女儿持续咳嗽并发高烧。为了给她降温,我们一边给她退烧药,一边用温水给她擦拭身体,让她身体降温。

经过一番折腾,气温终于降了下来。本来以为退烧后可以小睡一会,没想到不到2个小时,体温飙升到39.8C,真的当场晕倒。

根据美国育儿百科,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可以交替使用。但理论归理论,哪个老母亲不为如此频繁的用药感到愧疚?

晚上去医院怕麻烦,不去医院怕孩子的问题。经过一番努力,我们把孩子们送到了医院。排队等了一个多小时,只等着医生"继续观察体温,如有发烧就两种退烧药交替使用"的一句话。

那一刻,撞墙的心都没了。

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历过各种考验,在路上踩过很多雷区。今天就把经常问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分解,讲一讲,给妈妈们安排扫雷。

第一

为什么孩子夜间更容易发烧?

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久,但是直到看了很多科普知识才想通。一般来说,有几个常见的原因:

1.白天,孩子的各种功能都很活跃,包括免疫系统,所以他们的抵抗力比较强。但是到了晚上,身体的器官开始睡眠,抵抗力就会下降,所以

病毒更容易入侵人体。

2. 对比白天,孩子在晚上熟睡时身体会相对缺水,身体就更容易发热。

3. 相对于成人,儿童对于发热承受力更强。如果是白天发热,很多孩子可能也可以照常玩耍和进食,家长也不容易察觉。当孩子夜间安静休息后,更容易发现体温异常。

NO.2

宝贝发烧了,要不要叫醒喂退烧药?

很多妈妈都纠结过,遇到孩子睡着后发烧要不要立马喂退烧药,答案是:

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重要的事说三遍)

只要孩子睡得安稳,没有表现出烦躁、哭闹、呼吸急促,就说明发烧没有让他感到不适,所以没有必要叫醒孩子吃退烧药。

但是如果孩子高烧不退,出现惊厥,妈妈们就需要采取行动,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NO.3

孩子发烧多久量一次体温?

儿科医生告诉我:

1. 体温38 °C以上,2小时测量一次。期间要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看看宝宝有没有出现食欲下降、情绪焦躁、哭闹不舒服的情况,如果有异常要加测体温,1小时一次。

2. 如果体温到达39 °C,最好半小时就测量一次。

3. 吃退烧药后,每1小时测一次。退烧药平均起效时间为服药后1小时,所以在吃完退烧药后1小时左右,就应该给孩子测量体温了。如果孩子一直高烧不退,还是马上送去医院吧。

建议妈妈们可以换一款效率高的体温计,最好可以买那种能记忆多次测量数值的体温计,可别等孩子烧退了,自己又累病了。

NO.4

夜里发烧该不该把孩子折腾起来送医院?

总结了几次半夜带孩子跑医院的经历,我想给妈妈们的建议是:遇到宝宝晚上发烧一定要冷静,不要动不动就带孩子跑医院,全家人折腾,孩子也休息不好。

孩子发烧无论在白天还是夜间,只要孩子精神状态好(能吃能睡能玩),可以先服用退烧药控制体温,保证孩子有足够的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也给各位宝妈们奉上我的体温计选购小贴士:

首先,别走我的老路,水银体温计要不得!水银的安全隐患我也不再赘述了,相信大家都清楚。再者水银温度计的测量时间也比较长,需要夹在腋窝下3-5分钟,要是孩子乱动或者哭闹,每次测量就会很头疼。

那体温计又该怎么挑呢?

说来惭愧,在挑选体温计的问题上,我也曾经和很多二胎妈妈一样,“一胎照书养,二胎随便养”,后来发现育儿知识永远是学无止境!

经历了大娃的“水银体温计”噩梦,我认为自己可有经验了,在二胎待产时就备好了电子体温计,想着这下总安全了吧。可实际用上了才发现,安全问题是解决了,可电子体温计同样要夹在腋下,同样要等待一段时间,孩子同样不配合!再次崩溃!

直到有一次二娃生病了去医院,我看到医生给孩子用的就是耳温枪,才发现只要几秒钟就可以量出温度,宝宝也很配合,太方便了!当下我就和医生打听了,其实现在很多医院都会使用耳温枪,因为可以精准且快速测温,听到这个我就迅速种草了。

有了它之后,我在面对大娃和二娃突如其来的夜间发热时就从容了许多,至少不用大晚上折腾孩子起床。只要在他们熟睡的时候,对着耳朵眼儿“滴”一下,LED显示屏就能显示体温读数,也不用再开灯看度数了。总之温度秒测,早入早省心。

说到耳温枪,我之前也听有些妈妈说过,耳温枪测得不太准?

额,这应该是使用不当或者没有仔细看说明书的锅。

我们的外耳道到鼓膜是一条弯曲的管道,耳温枪的测量原理是根据鼓膜释放的红外线来测定体温。所以测量时一定要把耳背垂直向后轻轻拉一下,使测温头能探测到鼓膜,才能量到正确的体温。

此外,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这些小细节大家也别忽视:

1. 左耳朵与右耳朵的度数可能不同,需要多次测温,记录体温变化时,最好在同一只耳朵测温。

2. 夜间睡觉时,孩子侧卧压着的一边耳朵可能耳温偏高,这种情况最好多次测量来提高准确性。

至于耳温枪的选择,目前市面上挺多牌子的,今天我就不一一评测了,给大家划两个小重点吧:

选择全家都适用的耳温枪

大人和小孩发烧标准是不同的,不同月龄的孩子,发烧体温参考标准都略有不同,4岁儿童的正常体温对新生儿来说可能已经发烧了。

说实话,各种标准记起来真的有些复杂,不过有高科技在,大脑也是可以被解放的。我自己在用的这只耳温枪就有“智能年龄选择”功能,根据不同年龄段智能匹配温度,测量结果更加一目了然,省去了来来回回查找标准的麻烦。一支耳温枪全家共用时,完全没问题!

选择探头带有耳套的

耳温枪最好是带有一次性耳套,并且每次使用前即时更换新耳套。耳温枪使用时需将测温探头伸入耳道,而生病时的宝宝抵抗力较差,所以我们要保证测温工具的卫生。耳套的设计能够把因全家共用带来的细菌交叉传染风险降到最低。这样测温更安全卫生,还能确保测温精准。

关于孩子夜间发烧的护理小方法,耳温枪的选择和使用,其实还有很多话可以说。毕竟这么多年养了两个娃的经验全是心血,简单一篇文章和大家可说不完。

不过,精华和重点就暂时梳理到此,希望妈妈们别走我的弯路,早日把自己从让人头痛的夜间测温中解放出来。

最后再小提醒下,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虽然我们都期待着赶紧换上春装,不过春天温度变化大,妈妈们也要多留意孩子的日常穿脱衣,避免着凉感冒。

元宵节结束之后,家里的“神兽”们即将陆续返校。学校里人流大,聚集多,春季又是流感多发季,一不小心就容易交叉感染,妈妈们要叮嘱好自己的宝贝做好个人卫生的防护,多多洗手。

另外,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参与户外运动,把孩子身体的抵抗力提上去,也是预防疾病中重要的一环!

像耳温枪这样好用的工具,我也建议妈妈们可以尽早准备起来哦,防患于未然,总没错!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孩子生病妈妈的心情说说,都是从孩子生病开始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洞小编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的心情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当发现孩子身体不适或生病时,妈妈可能会感到担忧和不安,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接着,随着孩子病情的发展,妈妈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特别是在无法立即确定病因或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时。这种时候,妈妈可能会因为担心孩子而夜不能寐,心中充满了无助感。

在孩子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妈妈的心情会随着治疗的效果有所变化。如果治疗有效,病情逐渐好转,妈妈可能会感到松了一口气,同时也会因为看到孩子逐渐恢复健康而感到欣慰和喜悦。相反,如果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反复,妈妈可能会感到更加沮丧和心急。

除了对孩子的健康担忧之外,孩子生病还可能给妈妈带来额外的压力,比如需要调整工作安排来照顾孩子,处理孩子的医疗费用问题等。这些额外的压力可能会让妈妈感到疲惫和紧张。

尽管面对种种挑战,但大多数妈妈在孩子生病时仍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无私的母爱,虽然伴随着艰难的心情变化,但也展示了妈妈对孩子的深深爱意。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