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为卵胎生。
繁殖快,在六、七、八月间进行交配,在正常情况下,从交配到产卵需4个月时间。
蜈蚣卵子经过20天左右就蜕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
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气转冷时,钻入背风向阳山坡的泥土中,潜伏于离地面约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惊蛰后(三月上旬),随着天气转暖又开始活动觅食。
蜈蚣的生长过程属于典型的节肢动物发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繁殖与产卵:
成年蜈蚣通过交配完成繁殖。雌性蜈蚣会在潮湿、隐蔽的环境中(如土壤缝隙、朽木或石块下)产卵。不同种类的蜈蚣产卵量差异较大,少则数十枚,多则可达上百枚。部分蜈蚣种类具有母性护卵行为,雌体会盘绕在卵堆周围保护其免受天敌侵害。
2. 卵的孵化:
蜈蚣卵的孵化时间受温度和湿度影响显著,通常需要2-8周。例如热带地区的石蜈蚣在28℃环境中约30天孵化,而寒冷地区的种类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卵壳破裂后,初孵幼体会短暂依附母体,随后独立生存。
3. 幼体发育:
刚孵化的蜈蚣幼体呈乳白色,体长约3-5毫米,仅有7-8个体节和对应的步足。随着生长发育,幼体会经历周期性蜕皮(ecdysis)。每次蜕皮后体节和步足数量逐渐增加,体色由浅变深。这一过程需经历10-15次蜕皮,时间跨度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因物种而异。
4. 成熟阶段:
当蜈蚣达到物种特定的体节数(通常21-23节)和体长(常见种类约10-30厘米)后进入性成熟期。此时外骨骼完全硬化,毒颚发育完善,具备捕食和繁殖能力。蜈蚣寿命因种类差异较大,地蜈蚣科物种可存活3-5年,而大型蜈蚣如秘鲁巨人蜈蚣寿命可达10年。
5. 环境适应性:
蜈蚣的生长速度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最适温度为25-30℃,湿度需维持在75%以上。食物资源(昆虫、蠕虫等)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蜕皮频率,饥饿状态会导致生长停滞。部分洞穴栖蜈蚣因长期黑暗环境演化出感官特化,复眼退化但触角发达。
值得注意的是,蜈蚣的生长具有不完全变态特征,其幼体形态与成体相似但体型较小,这与完全变态昆虫(如蝴蝶)的幼虫-蛹-成虫模式存在本质区别。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