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是一种代谢产物,有一定的毒性,也有抗氧化功能,临床上是重要的指标,能够判断肝功能是否正常。胆红素可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也叫做结合胆红素,能够直接溶于水,随尿液排出体外。那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呢?
1、直接胆红素:在转移酶的作用下,间接胆红素在肝内和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了直接胆红素。在正常情况下,血清直接胆红素的水平不会超过6.8μmol/L,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有可能是身体发生了某些病变,比如梗阻性黄疸、胰头癌、胆结石、肝细胞性黄疸等。如果是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发生病变,转为间接胆红素的功能变弱,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会上升,但由于毛细胆管发生阻塞,直接胆红素排泄受阻,血清直接胆红素水平也会上升。
2、间接胆红素:没有和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就是间接胆红素,通常和溶血性疾病有关。通过检测间接胆红素,可以初步判断急性肝坏死、慢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黄疸等疾病。一般来说,间接胆红素的水平在1.7~10.2μmol/L之间。如果超过这个范围,且出现皮肤黄染等症状,有可能是溶血性黄疸。
以上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区别,两者的生理意义是不同的,分别判断不同类型的疾病,尤其是黄疸。胆红素偏高的原因比较多,如果是生理性原因,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但平时要注意饮食,多吃豆类、蔬菜、水果等,尽量少吃动物肝脏。如果是病理性黄疸,需要进行治疗,去除各种诱因,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还要戒烟戒酒,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定期进行复查,配合医生并积极的治疗。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