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冷门了。
专业解析
什么是文物与博物馆学?
兰州大学魏文斌老师介绍:“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简称文博专业,它主要涵盖了文物学和博物馆学,并与考古学关系极为密切,是一门内容较复杂、内涵较丰富的人文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文物与博物馆学是属于文化遗产学(广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文物与博物馆学(2012年以前叫博物馆学),与历史学专业、世界史专业、考古学专业、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特设专业)同属历史学类,毕业生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
本科阶段学习什么?
以兰州大学为例,本科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
基础课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文化遗产概论。
专业课包括博物馆学史、考古学史、藏品管理与编目、博物馆陈列与设计、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文物保护技术、博物馆实习、中国考古学、文物鉴定、文物管理与法规。(各高校开设课程可能略有不同,以高校实际设置课程为准)。
毕业生小郭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跨学科,面很广,有很多东西可以学。此外,我们有很多的实践环节,比如会去参观考古工地和博物馆。我觉得这个十分有意思。”
文博专业与考古学专业的区别
有人称考古学为“人类历史遗存的搬运工”,“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一般考古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如南京大学考古专业有一整个学期的野外文物发掘实习。
从课程设置看,文博专业可以说更注重室内。如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这两个专业,除了都要学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概论、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外,文博专业还要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博物馆设计初步、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等课程。
专业与就业
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数据显示,2015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为500人至600人,近三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本科就业率为:2013年(70%-75%)、2014年(70%-75%)、2015年(55%-60%)。
文物事业发展“黄金机遇期”,需要高素质人才
《全国文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指出:
“我国文博人才队伍总体状况与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要求尚不相适应。人才总量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偏低,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科技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当前我国文物事业正处于高需求、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到2020年,文物行业从业人员规模将从现有的12.5万人增至13.0万人,文博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10.3万人增至10.7万人。
从纲要中可以看出,预计到2020年文博人才总需求量增长并不大,但2015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也仅为500人至600人。文博专业绝对算不上是热门专业,但更凸显了该专业自身的特点——就业对口性很强。
貌似冷门,实际就业前景不错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严建强教授说:
“现在社会上可能还会有一部分人认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很冷门,毕业生很难就业。
实际上,相比之下,文博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很不错,当今的文化遗产热、博物馆热、文物收藏热的兴起已经显示了这一专业的潜力。就拿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看,全国共新建了395座博物馆,平均每天增加1.08座,对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可想而知。
想从事文物保护 应选择什么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是纯粹的理科专业,要学物理、化学等,西北大学的最好想搞文物保护也可以学文化遗产相关专业,考古学、博物馆学都可以,文化遗产保护是研究生方向,北大、社科院、西北大学等都设有
北大考不上啊?那就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基本上是按实力顺序排的)
中央民族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有什么特色?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文物与博物馆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具有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及文物学全面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熟悉文物考古与博物馆、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与工作理念、方法,能够从事考古与文物、博物馆及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博物馆的管理、策展与教育,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等文博相关领域的工作。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在坚持文博学术研究为本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本专业已建立了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国内顶级文博机构及各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与民族地区文博部门的长效合作机制,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特长在实践中得以加强;强调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际知名高校与文博机构的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先进理念。
本专业课程围绕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及文化遗产四个方向设置,核心课程包括:考古学导论、中国考古学、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管理、博物馆教育、文物学概论、文博技术、物质文化史、中国青铜器、中国陶瓷、石刻学、文化遗产概论、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等。
教学科研力量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是我校重点发展专业,拥有优秀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绝大部分教师具有国外知名高校留学或访学经历。
本专业教师具有一流的科研水平,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在边疆民族文物与考古研究、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博物馆等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影响;在民族文化遗产、出土文献、岩画研究和边疆民族地区考古学研究等领域承担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等并获得多项教学、科研奖励。
就业及深造前景
通过四年的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从事管理、研究与咨询工作;在国家和地方各级各类博物馆、艺术馆从事策划与管理工作;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机构从事文化相关的出版、传媒工作;还可进一步在国内外的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美术史及人类学等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进而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文理兼招,学制四年,合格者毕业时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文化遗产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具体的专业方向可能包括:
1. 文物保护技术与工程:专注于文物的修复、保护以及保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考古学:研究人类过去的物质遗存,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
3. 历史学:通过文献和物质遗存研究人类的历史,探讨文化传承和发展。
4. 博物学:研究如何管理和展示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博物馆策展、展示设计等。
5. 文化遗产管理:涉及文化遗产的政策制定、保护规划、社区参与等方面,旨在确保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6. 民俗学:研究并保护民间文化传统,包括口头文学、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
7. 建筑遗产保护:专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以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利用。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方法及传承方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