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的区别

2个回答

写回答

一个品种在同一地区连续种植多年容易感病;无抗稻瘟病遗传性的品种容易感病。同一品种在秧苗4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容易感病,那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呢?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拉线条栽,重施基肥,科学施用n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

合理用水,以水调肥、促控结合,一般保水返青后,分蘖期浅灌,够苗后根据土质排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提早节令,种植高产、抗病品种,用品种抗性控制稻瘟病发生与危害,那么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的区别有哪些呢?水稻纹枯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水稻稻瘟病: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节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是两种不同的水稻病害,它们在症状表现、病原体、发病季节和防治方法上都有所区别。

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叶鞘和茎秆,初期在叶片上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展成云纹状,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萎,叶鞘腐烂,茎秆受害后易引起病株倒伏。

而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叶鞘、穗颈、枝梗、谷粒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黄绿斑点,随后逐渐变成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有黄色晕圈,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死,叶鞘腐烂,穗颈和枝梗受害后可引起白穗或枯心。

水稻纹枯病在水稻生长的整个过程中均可能发生,而稻瘟病多在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发生,尤其是水稻抽穗后发病最为严重。

防治水稻纹枯病可采取的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使用纹枯净、井岗霉素等药剂进行喷施。

防治稻瘟病可采取的措施有: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轮作制度,加强田间管理,发病初期使用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进行喷施。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