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生于结膜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俗称“红眼病”,一些毒性比较大的病毒侵入到结膜之后,会再次侵犯结膜的血管,使其渗透性增加或者破裂。当毛细血管破裂之后,血液跑到血管以外,眼睛就会出现红肿的现象。病情严重者会有发热、中耳炎、腹泻等症状。那么当患者有病毒性结膜炎,引起血管破裂时,该怎么办呢?
1、眼部热敷
患者血管破裂之后,在最开始的24小时之内,需要用冷毛巾冷敷,主要目的是促进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出血,消除眼睛红肿。在24小时之后,患者可以用温毛巾进行热敷,每天两次,每次10分钟,时间在7天到10天左右。热敷可以使药物更好的吸收,促进炎症的痊愈,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2、抗病毒治疗
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可以选择局部使用含抗病毒药物的滴眼液,比如更昔洛韦或者阿昔洛韦滴眼液。患者可使用阿昔洛韦滴眼滴入眼睑内,每两个小时一次,使用完毕后,将瓶塞拧紧,以防止药物污染。部分患者可使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当炎症消退之后,逐步减少用量。
3、日常的护理
病毒性结膜炎具有传染性,一般通过接触传播。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禁止用不干净的手揉眼睛,与他人共用毛巾,眼部化妆品。一定要注意个人的卫生,尤其是手部的清洁,减少使用隐形眼镜,使用抗病毒药物,1~2周之后,去医院复诊确定是否痊愈。
总之,血管破裂出血是病毒性结膜炎症状的一种,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减少眼部损伤。患者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在患病前期可使用局部冷敷,冷敷1~2天之后改用热敷。在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卫生,防治眼部感染。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