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事故后如何处理

2个回答

写回答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的,应当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当载明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和医疗事故的原因、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定的医疗事故等级以及协商确定的赔偿数额等,并由双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名。已确定为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请求,可以进行医疗事故赔偿调解。调解时,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并应当依据本条例的规定计算赔偿数额。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不成或者经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悔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再调解。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

(一)医疗事故等级;

(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八条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事故后,首先应保持冷静,理性对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处理医疗事故时,首先应由医疗机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同时尽量保留现场,收集相关证据。医护人员需要向患者或其家属详细说明情况,包括事故的初步原因、治疗方案以及可能的预后。

患者或其家属可以要求封存和启封现场实物及相关病历资料;可以要求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共同委托依法设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

在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医患双方应该尽量达成和解,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长时间的法律程序和不必要的纷争。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