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肌肉力量减退的疾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全身弥漫性肌萎缩、面部肌肉萎缩、下肢肌肉萎缩等。不同部位肌肉萎缩,其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具体的症状如下:
1、全身弥漫性肌萎缩:如果是急性周索型周围神经病、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主要的症状是躯干及四肢近端肌肉出现对称性萎缩。如果是营养不良引起的全身性肌萎缩,一般肌肉力量减退不会太明显,如果是脊髓空洞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造成的,通常是以远端对称性肌萎缩为主要症状。
2、面部肌肉萎缩:可能是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等病变导致的,病情严重时会出现面部肌肉不协调,没有办法顺利完成鼓腮、微笑、展示牙齿等动作。
3、下肢肌肉萎缩:股骨头坏死、长期卧床等会导致下肢肌肉失用性萎缩,也可能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原因有关,主要的症状是肌肉无法正常的舒张以及收缩,进而使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动作受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颈肌萎缩、手肌萎缩等,都存在相应的症状,需要及时查清楚原因,再有针对性的治疗。治疗疾病期间保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多吃维生素D、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助于营养补充,提高治疗疾病的效果。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