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元前 340 年——公元前 278 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后来由于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被楚怀王所疏远。公元前 305 年,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而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屈原在被流放期间,写出很多优秀诗篇。公元前 278 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善能于琴曾��琴曲《离骚》,其曲意是根据他的长诗《离骚》而成。其曲中满是感伤悲切之意,实为不忍见宗国将危,于是付诸于琴音,以告天地国人。《离骚》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同样也是琴曲中的经典。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以《离骚》《九歌》《天问》等作品闻名,开创了“楚辞”文体,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他出身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主张改革内政、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两度被流放至江南。
尽管屈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琴演奏家,但其文学成就与音乐文化紧密关联。在《楚辞》中,他多次提及古琴(或称“瑶琴”)及楚地音乐,如《九歌·东皇太一》中“陈竽瑟兮浩倡”等描述,反映了古琴在楚文化中的神圣地位。后世文人常将屈原的精神气节与琴道结合,视其为高洁品格的象征,其作品亦成为琴曲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现存古琴曲《离骚》相传为晚唐琴家陈康士根据屈原同名诗作改编,全曲苍郁深沉,以音乐语言诠释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坎坷命运。这一琴曲的流传,使得屈原的形象进一步融入古琴艺术史,成为连接文学与音乐的重要文化符号。
公元前278年,屈原因秦军攻破楚国郢都,悲愤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纪念他,形成端午节习俗,其忠贞爱国精神与艺术成就至今被广泛传颂,在琴学领域亦被视为文人琴道的早期精神源头之一。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