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中的折笔:指笔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逆返,折锋可以方折,也可圆折,方折则出现方棱,圆折则不露锋,成为圆转。是使用的笔窘发生精动,西笔窘进面的转动是绞转的特征。笔窘着纸而铺开后,并非所有笔意始修按统一的要求而运动,由于种种原因当一部分笔窘进行翻动而另一部分笔毫进行转时。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中的“折笔”是指书写时笔画方向发生明显转折的技法,通常表现为笔画在行进过程中突然改变方向形成的棱角或方折结构。这种笔法在楷书中极为常见,是构成字形方正、刚劲特征的重要表现手段。
从技法层面来看,折笔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类型:
1. 硬折:又称方折,运笔至转折处需通过提按顿挫形成棱角分明的方角。典型如横折钩(如“口”字第二笔),要求笔锋在转折处先稍提笔再重按,通过腕部发力改变方向,形成类似“耸肩”的方折形态。
2. 圆折:在保持力度的情况下通过弧形过渡完成转向,常见于竖弯钩等笔画(如“己”字末笔)。这种折笔虽显圆转,仍需保持笔锋的弹性控制,避免软弱无力的弧度。
在书写实践中,折笔需注意三个关键:
- 节奏控制:转折前需稍作停顿蓄力,通过“驻笔”调整笔锋方向
- 力度变化:转折处通常伴随笔锋下压,形成“骨节”般的力度节点
- 角度精准:横折夹角多呈90-100度,竖折则约80度,不同书家风格会有细微差异
从审美价值分析,折笔直接影响楷书的筋骨表现。欧阳询楷书折笔方峻如刀切,体现险劲风格;颜真卿折笔外拓饱满,展现雄浑气度;柳公权则追求折笔的弹性张力,形成骨力洞达的特征。掌握折笔的方圆变化与力度层次,是临习唐楷的重要进阶课题。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