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商家推出以福寿螺肉为主料的零食,并声称经过高温杀菌处理可安全食用。然而,专家指出,福寿螺体内含有大量寄生虫,且国内曾发生多起因食用未煮熟福寿螺而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据统计,2006年北京就发生了近百起福寿螺食物中毒事件,导致数十人入院治疗。尽管高温杀菌能杀死部分寄生虫,但仍存在难以消除的安全风险。
根据提供的信息,福寿螺肉作为零食的主料,在经过高温杀菌后仍然存在安全风险。这是因为福寿螺体内含有大量寄生虫,这些寄生虫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尽管高温杀菌可以杀死部分寄生虫,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安全风险。事实上,过去已经发生了多起因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而导致食物中毒的事件,如2006年北京就发生了近百起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导致数十人入院治疗。因此,尽管福寿螺肉零食经过高温杀菌处理,但仍需谨慎食用,以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根据背景资料,福寿螺携带广州管圆线虫,2003年中国调研显示其感染率达69.4%。2006年北京因食用未煮熟的福寿螺导致160人感染脑膜炎,此后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如2007年原卫生部发布《关于禁止餐饮业使用福寿螺作为菜肴原料的通知》,2013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明确食品中寄生虫限量要求。高温杀菌理论上可灭活寄生虫,但加工过程需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
高温杀菌后的福寿螺零食安全风险分析:
1. **寄生虫灭活有效性**:若在≥90℃高温下持续加热5分钟以上,可灭活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但若加工温度不足或时间过短(如仅表面高温处理),未灭活的幼虫仍可能导致感染。
2. **加工过程风险**:工业化生产需通过HACCP体系控制关键环节,但小作坊可能存在杀菌设备不达标、质检缺失等问题。例如2016年云南某企业曾因福寿螺制品灭菌不彻底被通报。
3. **合规性隐患**:我国现行法规未明确禁止福寿螺用于零食加工,但要求终产品寄生虫不得检出(GB 10136-2015)。2021年市监局抽检数据显示,螺类加工食品寄生虫指标不合格率仍达2.3%。
4. **交叉污染风险**:原料预处理环节若与其他食材共用器械,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研究显示福寿螺黏液中的寄生虫卵在常温下可存活72小时。
建议:消费者应选择具备SC认证、寄生虫检测报告的正规品牌,避免购买散装或来源不明的产品。即使标注\\u9ad8温杀菌\\u4e5f需注意包装完整性及保质期。特殊人群(孕妇、免疫缺陷者)建议避免食用。自行加工食用野生福寿螺的行为具有极高风险,应严格禁止。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