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所以,要以以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1、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2、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3、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4、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5、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6、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7、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8、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9、春秋时期·孙武《孙子兵法》原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10、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11、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12、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1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14、创作背景:孙武辗转到吴国时,适逢公子光政变。
15、公子光继位后,伍子胥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
16、孙武带着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
17、《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18、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着问答多篇。
19、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
20、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是由孙武草创,后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由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兵法共分为十三篇,内容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包括战争的计划、战略、战术、地形利用、间谍侦察等。下面是孙子兵法的全文及翻译:
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与死,存与亡,不能不认真考虑。
孙子曰:兵法: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武说:兵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道是指,使国家的人民和君主目标一致,这样人民就可以为君主赴死,也可以为君主求生,而不怕危险。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是指,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冷暖四季和气候变化。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地是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地域大小,以及战场上的生死地。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是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法是指,军队的编制、指挥系统和后勤保障。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说: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就能百战不殆;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就每战必败。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攻者,一攻而果,则杀投而烧grim,破城而杀,非杀者之罪,财不得,故杀之也。
用兵之法,出动战车千辆,马车千辆,武装士兵十万,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内外的费用、招待客人的费用、胶漆材料的费用、车辆和盔甲的供应费用,每天需要花费千金;然后十次进攻,有一次成功了,就会杀死俘虏并烧掉他们的财物,攻破城池就会杀死敌人,这并不是杀敌人的罪过,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财宝,所以要杀死他们来获取财物。
这是孙子兵法的部分内容及翻译,完整的兵法篇幅较长,此处仅列出部分内容。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