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寺赏牡丹》的翻译是:人老了,还把鲜花戴在头上,我”不害羞,倒是花儿应该为自己在我头上而害羞。
赏花醉归引得路人哄笑,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都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
此诗是苏轼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1、原文: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2、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3、第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
4、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
5、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
6、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
7、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
8、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
10、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11、第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
12、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13、”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
14、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
15、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吉祥寺赏牡丹是一首描绘春天赏花情景的古典诗歌,通常指的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的《吉祥寺赏牡丹》。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吉祥寺内牡丹盛开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诗的首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绘了一幅牡丹盛开,引得全城百姓竞相观赏的热闹场面,表现了牡丹花的美丽动人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接下来的“老夫绝爱山中寺,老根深植有人家”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寺庙的喜爱之情,并提到了牡丹的老根深深植于土地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在赞美牡丹,也是在表达对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
“玉阑干外清阴里,自发山花不自香”这两句诗则更加深入地描绘了牡丹的生长环境。玉阑干外,清阴里,野生的山花悄然绽放,虽不自香却也别有风味。这里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捕捉。
整首诗通过对吉祥寺牡丹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生活平静而美好的向往。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是宋代赏花诗中的佳作。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