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解读】本条是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
一、网络侵权概述
随着计算机应用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已快速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上网浏览新闻、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聊天、网络下载等几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通过网络侵犯他人民事权益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如利用网络诽谤他人、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上传盗版音乐及影视作品等。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分散性等特点,权利人很难找到实施侵权行为的人,维权成本太高,很多权利人便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但由于网络上存在的信息是海量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法一一审查,要求其对所有侵权信息承担责任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在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促进网络产业正常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正是基于此,本法对网络侵权作了专条规定。
(一)网络侵权的概念
网络侵权是指发生在互联网上的各种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它不是指侵害某种特定权利(利益)的具体侵权行为,也不属于在构成要件方面具有某种特殊性的特殊侵权行为,而是指一切发生于互联网空间的侵权行为。
(二)网络侵权的特征
没有网络,也就不存在网络侵权,网络侵权的现象正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相比传统侵权行为,网络侵权的特殊性也是由网络技术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且还将不断发展变化。
1.主体的特殊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用户不再只是网络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正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每天有大量信息上传到网络上,其中不可避免地混杂着一些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如侵犯人格权、财产利益、著作权的信息等,这些信息有些是网站管理者自行上传的,有些是由用户主动上传的。我国目前没有实行网络实名制,侵权行为人很容易隐藏其真实身份。
《侵权责任法》中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三十六条至第三十八条,这些条款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处理用户侵权行为时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六条规定了网络用户因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这包括了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的行为。当网络用户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第三十七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时,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具备合理的监控义务,对于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侵权行为应及时采取措施。
第三十八条则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补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仍然无法避免损害后果发生的,不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而不采取措施,则应当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体现了在网络侵权责任中,网络服务提供者需承担一定的审查和管理责任。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审查和管理的义务,以及在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时,应采取合理措施的义务。这些规定旨在平衡网络服务提供者与网络用户的权益,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