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是什么,菩萨戒内容都有哪一些

2个回答

写回答

1522545

02月09日

+ 关注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萨是佛教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佛教中也有着许多的菩萨,他们身居不同职位,做着不一样的事情。菩萨戒就是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

那么,本期佛学入门一起了解菩萨戒内容都有哪一些。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受戒、持戒是在戒心,戒掉自己的贪嗔痴谩疑等诸多烦恼根源的由衷。希求好处的话,最好不要持戒,持戒本身就不好玩。持戒是修行的一部分,是最终得到大自在和快乐的过程。

无论持戒否,关键是要在行为、品德、言谈及思维上都要利他、护他、爱他和为他。而不是为己、护己、利己和爱己,否则无量苦恼接踵而来,源源不断、绵绵不休。争执、苦恼等多由于此。放下了自己,也就逐渐得到了快乐,有了真快乐,戒与不戒就不是问题了,因为你本身就是很少有利己欲望的了。

所以持戒或者持菩萨戒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踏地唯恐地痛的菩萨慈悲心。要有拯济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和普济爱人的朴实心。这样不戒自戒、无护自护、不觉中无量功德,细微处绵绵福音。知足则戒,与有缘人共勉阿!

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

菩萨戒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所谓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略称,意译为“觉有情”。指以智能上求无上菩提,以慈悲下化一切众生,修诸波罗蜜行,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由此可知,实践菩萨道为成佛的正因,如能立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愿心,则人人皆可成为“菩萨”。

此外,“三聚净戒”具有积极向善的力量,小乘七聚戒中,造恶是有罪的,不积极修善是无罪的;而菩萨戒则既要“止恶”,也要积极“行善”。再者,小乘戒中,意业造恶,若不付诸行动,不算有罪。但是在菩萨戒中,恶念一生,即是犯罪,因而严格收摄六根,成为菩萨的“心地戒”。

尽管戒法有大小乘之分,但是在行持上,大小二乘是互相成就,不能分开的。小乘戒为趋入大乘戒法的基石,大乘戒则能含容一切小乘戒律;小乘戒是以自修自度、涅盘解脱为主,大乘戒则是以慈悲入世,广利众生为目标。因此,大乘菩萨道所摄受的众生,广及六道;所修德泽,普被三根。

【结束语】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大多都遵循着一些戒律,能够保持着本心一直生活下去什么都不在乎的人还是很少的。菩萨戒不仅仅只是作为这样的戒律。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Jinchyi

02月09日

+ 关注

菩萨戒是佛教中的一种戒律,主要为菩萨修行者所受持,旨在帮助他们培养慈悲心、智慧和清净心,以便更好地利益众生,最终成就佛果。菩萨戒的内容非常丰富,根据不同传承和经典,其戒条数量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一般包括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十重戒是菩萨戒中最根本的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着珍宝、不着庄严具、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自赞毁他。

四十八轻戒则包括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如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不轻笑、不轻视、不自大、不慢人、不轻骂、不呵责、不恼怒、不打人、不举恶、不赞叹恶、不作恶知识、不称他恶、不食肉、不食酒浆、不食五辛、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作不善知识、不贩卖众生、不贩卖酒浆、不贩卖肉、不贩卖刀杖、不贩卖毒药、不贩卖邪法、不贩卖邪见、不贩卖邪命、不贩卖邪教、不赞叹杀生、不赞叹偷盗、不赞叹邪淫、不赞叹食肉、不赞叹饮酒、不赞叹杀戒、不赞叹盗戒、不赞叹淫戒、不赞叹戒、不赞叹邪见、不赞叹邪教、不赞叹邪命、不赞叹邪法、不赞叹邪教、不赞叹酒、不赞叹肉、不赞叹五辛、不舍命求利、不舍命求名、不舍命求利养、不舍命求好身、不舍命求好色、不舍命求好味、不舍命求好香、不舍命求好触、不舍命求好法、不舍命求好欲。

这些戒条旨在培养菩萨的慈悲心、智慧和清净心,通过避免有害行为和培养善行,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益众生,最终成就佛果。

举报有用(6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