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斑块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似斑块,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休息时也发生疼痛则是下肢严重缺血的表现,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晚期还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疽。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随着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血管疾病。通常在中年或者中老年出现症状。其规律通常是在青少年时期发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男性较女性多,近年来本病在我国逐渐增多,成为老年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
下肢动脉斑块是指在人体下肢的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的由脂质、纤维组织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斑块。这种斑块的形成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导致血管壁变厚、失去弹性,并且在血管内形成斑块,从而可能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响血液流向腿部,导致下肢缺血。
下肢动脉斑块的症状可能包括行走时腿部疼痛(间歇性 Claudication)、腿部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冷感)、足部或腿部溃疡等。如果下肢动脉斑块导致严重的血管狭窄或闭塞,可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风险,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
诊断下肢动脉斑块的方法包括物理检查、血液测试、超声波检查、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治疗下肢动脉斑块的方法取决于斑块的严重性和位置,可能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或血管旁路手术等。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