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作为“文学进社区”系列活动之一,作家沈嘉禄走进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社区文化中心,以“端午的文化价值和节令美食”为题,与读者分享了一场妙趣横生的讲座。
凝结着中国农耕文明智慧的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同时,每个节气的吃食也有讲究,触动着中国人的味蕾。沈嘉禄说,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都有相应的节令食物。比如,江南地区的年夜饭要吃八宝饭、春卷、汤圆。吃春卷是从立春而来的习俗。农耕时代,一年的初始是立春,汉朝要吃春饼,做法是把韭菜、豆芽、萝卜丝卷起来。吃春饼这个动作叫“咬春”,韭菜咬下去有点辣,又有一股新鲜的感觉,可以感知“春温”。到了近代,春饼变得更为繁复,在江南地区发展为春卷,春卷里也有蔬菜,油炸就能吃。还有一样节令吃食叫“撑腰糕”,拿春节吃剩的年糕放油里煎一下便是。吃了“撑腰糕”进行农业生产,不容易闪腰,讨的是一个口彩。
到了三月三,古代有寒食节,还有上巳节。四月初八是浴佛节,江南要吃乌米饭。相传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为让亡母吃到供奉的米饭,用南烛叶捣汁染米,煮成了乌饭。立夏以后,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江南地区有三样东西要尝,就是被称为“立夏三新”的青梅、樱桃和鲥鱼。
端午节也叫重午节,一般说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纪念吴国宰相伍子胥。端午的民俗活动很多,采草药、佩香囊、铸阳燧、悬菖艾、划龙舟、端午浴、放纸鸢、拴五色丝线、食五黄、给小孩额头涂写雄黄字、吃五毒饼……其中,重中之重就是包粽子。包粽子的习俗大约是在东晋形成的,当时,很多人在汨罗江畔祭祀屈原,往河里投食物。身穿白袍、披头散发的屈原现形后告诉人们,河里有恶龙,可以把米饭包在芦叶里再投下去。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传说背后有着相应的时代背景。东晋时期,中国的文化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有大量平原、水田,当北方的农业技术传到南方,促进了南方的农业生产,老百姓有了余粮,才可能做粽子。
“家家户户做粽子,邻里之间分送,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这也是民俗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沈嘉禄说。
“文学进社区”系列活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指导,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上海作家俱乐部有限公司承办,是上海文学界探索系统化、可复制的文学服务模式的一种尝试,今年以来已开展多期。
通过我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是什么,吃粽子的传说故事寓意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心洞小编将不断更新,喜欢我们记得收藏起来,顺便分享下。
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与传说故事紧密相连,主要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有关。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因忠诚于国家和人民而被流放。他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以示对楚王昏庸和国家衰败的抗议。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非常悲痛,纷纷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防江中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吃粽子的传说故事寓意着对忠诚和爱国精神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屈原的深切怀念。粽子的形状也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相传屈原投江时佩戴了一条长剑,粽子的形状有些类似于剑,象征着对屈原佩戴长剑的纪念。
此外,粽子这种食物本身也带有驱邪避灾的寓意。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重午”,这一天阴气最盛,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蟾蜍)最为活跃。人们希望通过吃粽子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随着时间的流逝,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地区,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和做法也有所差异。粽子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承载着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庭团聚、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