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案的管辖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个回答

写回答

Youjkl

8小时前

+ 关注

(一)管辖。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管辖主要是职能管辖即立案管辖问题,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受理上的分工。1979年1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规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和不需要进行侦查的轻微刑事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并依法作出判决。刑事诉讼法修正后,1998年1月19日“六部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这一对立案管辖的修正,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1、法院直接受理此类案件,集侦查、起诉、审判于一身,有悖于刑诉法“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的原则;

2、公安机关有较强的侦破技术和侦破手段,有利于对该类犯罪的打击;

3、法院自侦自判,不利于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权利的保护,有损司法公正。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拒不执行判决、裁定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此,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对犯罪嫌疑人先行司法拘留,然后移交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立案查

(二)管辖中的几个问题

1、关于公安机关立案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发现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有关单位和个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控告、举报,公安机关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由于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发生在人民法院的执行程序中,行为人的犯罪事实只有执行人员清楚或掌握,因而该罪立案的途径应是法院执行人员或人民法院的举报、报案。实践中,由人民法院向犯罪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提交移送函,说明人民法院执行判决、裁定的主要经过,行为人的主要犯罪事实,并随附主要证据,如生效的判决、裁定书,执行通知书、扣押、查封、冻结手续等材料,公安机关接受后应当审查立案,立案后应通知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

2、关于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问题。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对人民法院移送的案件往往以行为人在案件移送后已履行义务或其他理由决定不予立案,而人民法院持不同意见的,如何处理?刑诉法规定,对公安机关决定不予立案的,控告人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检察机关依法可对公安机关依法实施立案监督,责令公安机关立案。而作为案件移送单位的人民法院对不立案决定有异议的,应如何对待,刑诉法没有规定。在实践中,有的是通过人大机关的监督来解决,有的是通过检察机关的监督来解决,做法不一。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案件的管辖通常由作出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负责。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判决、裁定是由基层人民法院作出的,那么执行工作也由该基层人民法院负责。如果案件涉及抗拒执行、阻碍执行等行为,超越了单纯的执行范围,可能涉及到刑事犯罪,此时则由执行法院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或者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执行难,由于被执行人隐匿财产或者转移财产,使得法院判决、裁定难以执行;二是部分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况,没有充分履行职责,导致判决、裁定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三是法律规定的威慑力不足,对于拒执犯罪的处罚力度不够,不能有效起到震慑作用;四是公众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人对法律的敬畏心不足,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规避法律。

举报有用(0分享收藏

Copyright © 2025 IZh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知答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2255号